股骨頸骨折是指股骨頭下端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的骨折。多數發(fā)生在中、老年人,與骨質疏松導致的骨質量下降有關。受傷后髖部疼痛,下肢縮短畸形及不能活動。
【術前指導】
1、飲食 應多食富含鈣質豐富的食物,如牛奶、豆腐、蓮子、魚類等,以利于骨組織的形成;多食高蛋白、高維生素并含果膠成分高的食物(水果、蜂蜜),保持營養(yǎng)豐富,防止便秘。
2、體位 ①保持正確體位是治療骨折的重要措施之一,患者要配合。②患肢于外展中立位:患肢置于軟枕上,行牽引維持,并穿防旋鞋;忌外旋、內收,以免重復受傷而加重骨折移位;不側臥;盡量避免搬動髖部,如若搬動,需平托髖部與肢體。③調整牽引、松開皮套檢查足跟及內外踝等部位有無圧瘡時,或去手術室途中,均應妥善牽拉以固定肢體;復查X線片盡量在床旁,以防骨折或移位加重。
3、功能鍛煉 骨折復位后,即可進行股四頭肌收縮和足趾及踝關節(jié)屈伸等功能鍛煉。3—4周骨折穩(wěn)定后可在床上逐漸練習髖、膝關節(jié)屈伸活動。解除固定扶拐不負重下床活動直至骨折愈合。
【術后指導】
1、體位 肢體為外展中立位,不盤腿,不側臥,仰臥時在兩大腿之間置軟枕或三角形厚墊。
2、警惕意外情況發(fā)生 老年人多合并有各種慢性疾病,手術后創(chuàng)傷可能誘發(fā)或加重原發(fā)病導致腦血管意外、心肌梗塞、應激性潰瘍等意外情況,若術后出現頭暈、頭痛、心悸、腹部不適、嘔血等,應及時告訴醫(yī)護人員緊急處理。
3、行人工髖關節(jié)置換術后應特別注意:
(1)不扭曲、壓迫引流管,保持其通暢。
(2)預防置入的股頭脫出導致手術失敗,要做到:雙腳不交叉;側臥時兩腿之間放置枕頭;不坐低椅;坐凳時,讓患肢自然下垂;不屈身向前拾起物件。
4、預防并發(fā)癥
(1) 經常擴胸、深呼吸、咳嗽、以增進肺功能;及時添加衣服,避免著涼;保持口腔衛(wèi)生,清潔口腔1-2次/天,以預防肺部感染。
(2)可臥氣墊床,尾骶部2-3小時按摩1次,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(huán)。
(3)多飲水,增加尿量達到膀胱沖洗的作用。
5、功能鍛煉
(1)術后1日可做深呼吸,并開始做小腿及踝關節(jié)活動。
(2)術后2—3日進行健肢和上肢練習,做患肢肌肉收縮,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和踝關節(jié)屈伸,收縮與放松的時間均為5秒鐘,每組20—30次,每日2—3組。拔除傷口引流管后,根據病情可在床上坐起,搖起床頭30°—60°。
(3)術后3日繼續(xù)做患肢肌力訓練,在醫(yī)生的允許下增加髖部屈曲練習。病人仰臥伸腿位,收縮股四頭肌,緩緩將患肢足跟向臀部滑動,使髖屈曲,足尖保持向前,注意防止髖內收、內旋、屈曲角度不宜過大(<90°),以免引起髖部疼痛和脫臼。保持髖部屈曲5秒鐘后回到原位,放松5秒鐘,每組20次,每日2—3組。
(4)術后4日繼續(xù)患肢肌力訓練。病人用雙手支撐床坐起,屈曲健肢,伸直患肢,移動軀體至床邊。1人在患側協(xié)助,一手托住患肢的足跟部,另一手托起患側的腘窩部,隨著病人移動而移動,使患肢保持輕度外展中立位。協(xié)助病人站立時,囑病人患肢向前伸直,用健肢著地,雙手用力撐住助行器挺髖站起。病人坐下前,腿部應接觸床邊。
(5)術后5日繼續(xù)患肢肌力訓練和器械練習。在助行器協(xié)助下做站立位練習,包括外展和屈曲髖關節(jié)。在練習過程中,病人雙手扶好助行器,以防摔倒。
(6)術后6日到出院繼續(xù)患肢肌力、器械和步行訓練。在病人可以耐受的情況下,加強髖部活動度的練習,如在做髖關節(jié)外展的同時做屈曲和伸展活動、增加練習強度和活動時間,逐步恢復髖關節(jié)功能。
【出院指導】
(1)飲食 多進富含鈣質的食物,如蝦皮、蝦米、豆制品、奶制品等,防止骨質疏松。
(2)活動 繼續(xù)功能鍛煉,做到循序漸進,避免增加關節(jié)負荷量,如體重增加、長時間站或坐、長途旅行、跑步等。
(3)日常生活 洗澡用淋浴而不用浴缸,洗澡時間為一般傷口愈合,拆線一周血痂自然脫落后即可洗澡,防跌倒,如廁用坐式而不用蹲式。
(4)預防感染 關節(jié)局部出現紅、腫、痛及不適,應及時復診;在做其他手術前(包括牙科治療)均應告訴醫(yī)生曾接受關節(jié)置換術,以便預防用抗生素。
(5)復查 基于人工關節(jié)經長時間磨損與松離,必須遵醫(yī)囑定期復查,完全康復后,每年復診1次。(骨二科)